2013年11月3日
2013年9月30日
晨間運動
顯示詳細地圖
9/30星期一, 天氣雨, 氣溫約 26度
早上機車進行到萬大國小時熄火, 這時冥冥之中已有第一次提醒,
到重慶南路x汀洲路紅燈再次熄火, 這是第二次
到達晉江街終於吃不太到油了, 我仍以為是防傾倒短路所致,
終於,
到達羅斯福路之後, 終於確認是油箱空了,
由於下雨,
(1)我一點也不想將機車丟在路邊......穿雨衣坐捷運?
(2)taxi到最近加油站? 裝油容器也可能是問題
(3)最近加油站....興隆路!? 師大路加油站施工未營業, 忘了和平東也有一個
於是,
穿著安全帽+雨衣+雨褲+鞋套, 內外皆濕的形況下慢慢推至興隆路...
途中, 修車行沒有油可幫忙, 雨天, 也沒有騎士能伸出援手
路上行人也用著一種白癡的眼光注視,
我只是進行著一種不得已的晨間運動啊~~
2013年9月13日
KFC Gravy
Originally posted by Chrissie@Jan 2 2008, 09:21 AM
My Aussie mom (HomeMa) used to show me the traditional way in making gravy. It looked a bit disgusting when you witnessing the process but it indeed tasted very good! :he~:
<KFC Gravy>
ingredients:
1 tablespoon vegetable oil
5 tablespoons all-purpose flour
1 can Campbell's chicken broth (plus 1 can of water)
1/4 teaspoon salt
1/8 teaspoon MSG or Accent Flavor Enhancer
1/8 teaspoon ground black pepper
1. First make a roux by combining the oil with 1 1/2 tablespoons of flour in a medium saucepan over low heat. Heat the mixture for 20-30 minutes, stirring often, until it is a dark chocolate color.
2. Remove the roux from the heat, stir in the rest of the flour, and add the remaining ingredients to the saucepan; mix well.
3. Put the saucepan back over the heat, turn it up to medium and bring the gravy to a boil. Reduce heat and simmer for 15 minutes, or until thick.
Makes about 3 cups.
Source: http://www.angelfire...ntess/kfc2.html
My Aussie mom (HomeMa) used to show me the traditional way in making gravy. It looked a bit disgusting when you witnessing the process but it indeed tasted very good! :he~:
<KFC Gravy>
ingredients:
1 tablespoon vegetable oil
5 tablespoons all-purpose flour
1 can Campbell's chicken broth (plus 1 can of water)
1/4 teaspoon salt
1/8 teaspoon MSG or Accent Flavor Enhancer
1/8 teaspoon ground black pepper
1. First make a roux by combining the oil with 1 1/2 tablespoons of flour in a medium saucepan over low heat. Heat the mixture for 20-30 minutes, stirring often, until it is a dark chocolate color.
2. Remove the roux from the heat, stir in the rest of the flour, and add the remaining ingredients to the saucepan; mix well.
3. Put the saucepan back over the heat, turn it up to medium and bring the gravy to a boil. Reduce heat and simmer for 15 minutes, or until thick.
Makes about 3 cups.
Source: http://www.angelfire...ntess/kfc2.html
2013年5月9日
生命的priority from FB
這位教授走出教室,隨後又拿了一袋的彈珠進教室,他把袋子裡的彈珠倒進充滿高爾夫球的瓶子裡,他邊搖邊倒,最後他把一袋的彈珠都倒進瓶子,他又問了他的學生們「瓶子滿了沒?」,學生們又回答「是的,它滿了!」。
這位教授再次走出教室,這次他拿了一袋細細的海沙進教室,他把袋子裡的細海沙倒進充滿彈珠和高爾夫球的瓶子裡,他邊搖邊倒,最後他把一袋的細海沙都倒進瓶子,他一樣問了他的學生們「瓶子滿了沒?」,學生們又一次的回答「它滿了!」。最後,這位教授又一次的走出教室,這次他拿了兩杯咖啡走進教室,他把兩個杯子裡的咖啡慢慢的倒進充滿沙、彈珠和高爾夫球的瓶子裡,直到咖啡把瓶子倒滿,,他同樣的問了他的學生們「瓶子滿了沒?」,學生們笑了~
教授開始解釋:「我要你們知道,這罐玻璃瓶就是你們的生命。高爾夫球就是對你最重要的東西──你的家人,你的孩子,你的健康,你的朋友,你的興趣──即使剩下的東西都沒了,只要這些球還在,你的生命還是滿的。彈珠是其他對你比較重要的大事,如工作,房子,車子,錢~~ 沙就是剩下的事務──也就是小事。你如果先把沙先倒進瓶子裡,你就沒有空間放彈珠或是高爾夫球了。生命也是一樣的。你如果把你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小事的身上,你就沒有空或體力去做對你比較重要的事。
活著就是要做會讓自己會開心的事物上。有點空就多陪陪小孩,有點空就去看看父母,有機會就去找找爺爺奶奶。找個時間帶你心愛的人去吃的燭光晚餐。約幾個朋友出去打打球。偶爾也給自己放個假。切記!照顧好你的高爾夫球,那些是你的心肝寶貝!其餘重要的把時間分配好。剩下不重要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沙。」
有個同學舉起手來問教授那兩杯咖啡代表的是什麼呢?教授笑笑著說:「嗯,好問題!這兩杯代表不論再怎麼忙,你總會有空間跟朋友一起喝杯咖啡。」
2013年5月2日
政治
今日拜讀來自unknown的一篇文章, 期望大家覺醒做第四種人, 其中一句真是經典, 我不必再為014而惋嘆:
政治其實是騙人的,因為事實上,投票的結果並不會改變政府或政策的運行方式。
每個候選人都代表著相同的極權政治,所以無論誰當選,相同的權力結構還是停留在原地。
選舉只不過是一場為了安撫人民的戲,並帶給他們看似有選擇的錯覺。
scale拉大, 我確實暫時無法改變甚麼, 但是我自己應該可以改變一些.
政治其實是騙人的,因為事實上,投票的結果並不會改變政府或政策的運行方式。
每個候選人都代表著相同的極權政治,所以無論誰當選,相同的權力結構還是停留在原地。
選舉只不過是一場為了安撫人民的戲,並帶給他們看似有選擇的錯覺。
scale拉大, 我確實暫時無法改變甚麼, 但是我自己應該可以改變一些.
2013年4月10日
懷念
聽了 董事長的 愛我你會死, 徘徊在旋律與歌詞中, 不禁想念起兄弟來.......
小國, 永遠懷念你!
最後一支煙 我就欲來離開
七逃無了時 幸福是啥滋味
我嘸是無愛你 看抉到甲己
放蕩的過去 漂泊算啥咪
茫茫渺渺啊 未來佇叨位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看抉到天光 咱攏是黑暗眠
甲意你的香味 麥問我為啥咪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風中的蠟燭 捧佇啥的手
習慣這個氣味 就要笑笑乎伊去
後世人再提起
最後一支煙 咱就要來離開
七逃無了時 幸福是啥滋味
藏底我心內暗款的 彼句話
攏無機會 對你坦白 對你來解釋
我就是 一個無情無義 無血無目屎
亡命的人
我嘛知 社會黑暗兄弟無情 路歹行
七逃人的運命 本來就是底賭命
我恨我甲己 愛你永遠抹快活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看抉到天光 咱攏是黑暗眠
甲意你的香味 麥問我為啥咪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風中的蠟燭 捧佇啥的手
習慣這個氣味 就要笑笑乎伊去
後世人再提起
小國, 永遠懷念你!
最後一支煙 我就欲來離開
七逃無了時 幸福是啥滋味
我嘸是無愛你 看抉到甲己
放蕩的過去 漂泊算啥咪
茫茫渺渺啊 未來佇叨位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看抉到天光 咱攏是黑暗眠
甲意你的香味 麥問我為啥咪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風中的蠟燭 捧佇啥的手
習慣這個氣味 就要笑笑乎伊去
後世人再提起
最後一支煙 咱就要來離開
七逃無了時 幸福是啥滋味
藏底我心內暗款的 彼句話
攏無機會 對你坦白 對你來解釋
我就是 一個無情無義 無血無目屎
亡命的人
我嘛知 社會黑暗兄弟無情 路歹行
七逃人的運命 本來就是底賭命
我恨我甲己 愛你永遠抹快活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看抉到天光 咱攏是黑暗眠
甲意你的香味 麥問我為啥咪
愛我你會死 青春無值錢
風中的蠟燭 捧佇啥的手
習慣這個氣味 就要笑笑乎伊去
後世人再提起
2013年3月21日
經濟衰退的政治清算
原文出自 張弘遠@Wordpress.com
Posted on 2013 年 03 月 20 日 by 張弘遠
昨天學妹分享的文章讓我感觸良久,「如果你年輕又有才華 千萬別留在台北」(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3222&t=20130319061153)。
作者,黃齊元是知名的金融家,他對台北發展的「慢活」、「樂活」趨勢提出了自己的觀察,文中一句「一個到處在賣家庭製果醬、手工卡片和裝飾家具的世代,不可能產生能和三星競爭的公司」,訴說他的隱憂,也寫盡了作者對於國家競爭力流失的焦慮。
開放與自由化是作者提出的治本之道,文末,作者也期許,希望台灣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東方的瑞士。
這篇文章寫的很簡單,但關心的事情卻很深遠,我作為一個學者,思考大家關心的事情就是我的工作,於是乎我決定針對這個問題來個「狀況三」的思考。(「狀況」的分類就跟國軍五級備戰體制一樣啦)。
首先,我需要找個思考點切入。
既然作者希望我們能夠成為東方的瑞士,我也希望我們能夠成為東方的瑞士,好,那就從瑞士開始。
瑞士是個小國,地處歐洲大陸樞紐,境內多山、多民族,法德奧義等國環繞四周,人口不到八百萬,2012年國民所得卻是92167美元(http://linchihmin.blogspot.tw/2013/01/2012_14.html),這成績全球僅次於挪威(98683美元)。更難得的是,稅率低,企業所得稅是21%,國內企業所得稅的中位數是17%,跨國企業則是19%(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2-05/04/c_123076492_8.htm)。個人所得稅賦也很低(主要是以家庭為計算單位,分聯邦與州兩級,http://www.expatica.com/upload/CH_Bonfina_table1.png,若以年收入15萬瑞士法郎計算,則最低的稅率是5%於zug州,最高的則是17%在neuchatel州)。
民富而輕稅,這真是太爽了,錢賺這麼多,也要有命花啊,那瑞士的生活品質如何?對此,我想這就沒什麼好說了,請自己去看個風景月曆,從小到大,瑞士風景月曆永遠都是這麼漂亮。
由上述經濟指標與環境指標(月曆充代)來看,我想~若是台灣能夠成為東方瑞士,那大家一定都說:好。
那就要問個問題:「人家瑞士是怎麼成為西方的瑞士?」
先說瑞士的「富」吧,瑞士是怎麼富起來的?
瑞士有鐘錶產業、有金融產業、有製藥產業、有旅遊產業,產業型態豐富,創新能力良好,擁有高度的市場競爭能力,因為這樣所以人家有錢,但有趣的是,人家產業可都是自己茁壯起來,所有的研究資料都指出:瑞士沒有「產業政策」!
沒有產業政策?沒有產業政策作引導,沒有聰明的國家官員來下指標?然後經濟還可以發展的這樣好?
這太可怕了,這個事情背後意味著一個殘酷的事實,其他國家的政府可以解散了。
為什麼人家可以成功?
原因有四。
首先,基督新教的社會價值。在這個宗教觀中,人們要勤奮的工作來榮耀上帝,所以人應當要認真的工作,而工作要靠自己,工作不是政府創造的,想要充分就業?,那就要靠企業爭氣、要靠自己有出息。瑞士人為什麼會這樣想?那是因為瑞士人向來不期待有個偉大的政府,自然瑞士人也不希望國家搞出個龐大的官僚體制來管控人民,因為瑞士人的先祖不就是為了逃避政府惡政才來到這群山之中?所以瑞士人習慣靠自己。
其次,開放導向。瑞士人少,市場不夠大,又與歐洲諸大國接軌,故產業必須放眼於境外市場,這個作法讓瑞士產品擁有不錯的國際行銷與價值創新的能力。又因為外銷所以必須採取自由貿易,否則別人又怎麼會同意瑞士產品的輸入呢?開放加上自由貿易,那麼瑞士政府所要作的事情就簡單了,只要提供透明的法律、穩定的社會、實用的教育與具有誘因的投資環境等,換言之,瑞士政府就像是園丁,把花圃照顧好,至於花怎麼開?樹怎麼長?那是花和樹自己的事情(http://www.taiwanembassy.org/ch/ct.asp?xItem=205150&ctNode=1218&mp=156)!
再者,善於運用世界體系的中心位置。在Peter Katzenstein所寫的"Small States, World Markets: Industrial Policy in Europe."一書中,他對於這種歐洲小國對於經濟體系快速應變的作為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他指出:小國通常是經濟開放又脆弱,面對外在環境十分敏感,更重要的是往往必須要參與全球經濟體系的變動之中,為了與之相適應,因此其衍生出「依附性資本主義」的制度,這種依附跟第三世界的依附情形不同,因為歐洲小國是站在世界體系的核心(如德、法)旁邊來產生依附。而依附的形式主要是開放與出口,這也跟第三世界依賴進口或外資的情形不同,遂使得瑞士體系與歐洲緊密鑲嵌,創造出政治穩定與經濟成長的奇蹟。
最後,穩定的民主統合主義制度。對外,瑞士和德法兩國交好,對內,瑞士追求社會安全、政治穩定與高生產力的發展模式,那麼如何在內政中能夠達成政策目標?瑞士依賴的是民主式統合主義,邦聯政府和主要社會團體在政策上合作,政府會吸納社會團體的議題,而社會團體則運用政府力量來完成自身目標,進而創造了穩定社會的力量。
從歷史來看,瑞士一開始是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國家,但是在1968年學生示威後,社會開始除魅化,民意的走向降低了宗教對於世俗社會的影響,讓瑞士成為一個開放、穩定的社會體系,近年來雖然也出現右翼思潮,歐洲經濟危機對其也出現了衝擊(例如2013年3月3日的公投,瑞士人要求上市公司高階管理階層的薪資待遇需要經過股東審議,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680),但瑞士過去成功的經驗仍值得我們學習。
順著瑞士的成長軌跡,我們來看看台灣。
首先,台灣雖然脫離了專制威權政體,但整個社會卻仍深陷於「家父長制」的心態,我們擁有自由,但卻不敢為行為負責;行為獨立,但精神卻仍十分幼稚。直到今天,我們沒有工作還會去問政府,那我的工作在哪裡?我們習慣靠別人,而「那個人」也習慣照顧我們,結果是所有的人好像都在準備公務員考試,大家都想吃國家的,因為皇糧好吃,那問題是,這樣下去誰來繳稅給政府呢(萬一想當公務員的人都進入公部門,我敢說,我們大概會創造一個人均公務員最多的指標記錄)。
其次,自我封閉的傾向。黃齊元眼中所看到的問題,必須要追溯自李登輝總統任內「戒急用忍」政策的執行,當時後冷戰的氣氛仍濃,但美台貿易談判的結果讓我們的中小企業嚐到苦果。為了生存,中小企業只好出走,對應著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開放,他們於是進駐南中國。那個時候,我們說台灣錢淹腳目,大家眼光不放在經濟成長,台灣的主流民意是期望政治能改革。也的確,我們全國都在玩政治,透過兩次政黨輪替,台灣政治是有所進步,但遺憾的是,台灣政治基礎並不穩定,著眼於政權保衛的施政模式又破壞了制度的公平性,領導者為了籠絡特定社會階層所提出的社會政策也傷害了民眾的積極性,最麻煩的是,立足於短線的利益操作更斷送了制度的公平與正義。簡而言之,我們是大破而未立。
再者,坐視世界體系改變的契機流逝。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中,中國大陸這個世界體系的新中心快速的崛起,那~我們是要加入北京共識或是遠離中國市場體系?這對於台灣而言,擺明著是一個必須要認真考量的選擇,但,我們猶豫,我們想要加入,但又質疑中國不成熟的改革能否成功?另外一方面還擔心不穩定的中美關係會使台灣選錯邊,於是我們不斷的觀望,只敢小步邁進,不敢大步躍進,機會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流失。
這跟二戰之後的瑞士不同,那個時候的歐洲已經穩定下來,瑞士可以無後故之憂的發展依附性資本主義,但兩岸不是,我們只好不斷的觀望,不過老實說,這也沒辦法,有哪一家正常的企業會在三十年前敢把所有身家全部押在中國大陸?外部環境的錯綜複雜讓我們必須步步為營。
最後,無法形成共識的政治體制。我們的民主型態被鎖定在選舉政治,要勝選才能執政,所以動員能力高低決定了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命運。但解嚴後,政黨動員形式從組織轉向論述,以仇恨為基點的論述話語展現強大的動員能力,但這種論述所引發的民粹政治卻讓菁英卻步、智者靜默、專家旁觀。另外一方面,網路多中心的視野也讓權威被解構,我們開始從單一真相的社會進入多元真相的社會,但究竟一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糟糕,開始沒有人搞的清楚。後來啊,後來是大家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部分去相信。結果呢,結果是大家開始指責對方所相信的真相是謊言,社會開始割裂。
在割裂的社會中,要怎麼才能勝選?最好是順應民意,順應民意才能掌握選票,那~民意是什麼?民意就是多數人民的聲音,但人多不一定代表真理啊,沒關係,人多聲音才會大,換言之,到最後是聲音夠大就好,人多不多沒關係,因為聲音大,你就可以讓人民只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我對真相的說法!因為只有你的說法被聽到,所以大家就會跟著你的說法走,於是乎,你就是民意。
這讓我們遠離了民主的基本價值:尊重不同的聲音。
當政治體制受到種種束縛讓施政能力下滑,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卻增加了國家回應的壓力與難度。全球反恐與溫室效應,金融危機和主權衝突,SARS和口蹄疫,類似上述這些全新型態的問題無不需要快速回應,但擁有這種回應能力的政府卻被內政問題、執政焦慮而綑綁著,對於重大危機的回應,是我們檢定政府能力的時刻,只可惜成績總是難看。於是,我們只能一方面依賴社會力量來自力救濟,另外一方面期望聖王的早日出現,好來拯救我們(我們的政治改革,卻讓我們對政府絕望,轉而採取自力救濟的策略,民主發展到最後卻讓我們必須寄希望於領導人的英明,想來這還真是諷刺)。
久久之後,人民不再寄希望於廟堂(誰想去當官啊),對未來不抱希望,雖然不致全然悲觀,但面對無序的發展,我們可還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於是乎,我們只能寄情於生活。
於是乎,許多生活美學「大師」、人間哲學「名嘴」,在飲食、在穿著、在閱讀,在品味,開始給予我們建議與指導。
於是乎,慢活台北、樂活台灣,一種慢慢來的生活方式開始成形,小清新、小確幸的生活氛圍被醞釀出來。
老實說,這種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下所醞釀出來的氣息還挺迷人的,特別是面對香港、大陸這種快速發展地區生活或工作的華人朋友們,我們這種慢火熬燉出來的小芬芳,人家還挺喜歡的。
只是,我們跟人家的不一樣,怎麼辦?我們跟過去那個效率台灣、彈性台灣、速度台灣的自己有點落差,怎麼辦?
這讓有些朋友開始緊張,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替我們緊張,台灣該怎麼辦?
但華爾街日報作家Jennifer Chen好像則沒那麼緊張,她還挺享受新台北的文化氛圍(http://blogs.wsj.com/scene/2013/03/14/in-taipei-life-in-the-slow-lane/)。
那,我們該不該緊張呢?嘿,人家可是說我們這樣搞下去,鐵定弄不出來能與韓國三星匹敵的企業呢?
只是,我在想,一國企業競爭力的來源,除了員工的工作態度、產品價值的提升能力、銷售的能力、整體政策與制度環境之外,一定也跟這個國家整體歷史選擇後所醞釀出來的文化有關吧,當我們在二十多年前做了「戒急用忍」的選擇,其實不就已經決定要「慢慢來」嗎?現在看起來,這個因果關係還蠻明顯的嘛。
那,會不會現在這個「慢」其實才是台灣內在韻律的基本節奏?當我們和全球接軌的「快」部門逐漸外移之後,留下來的便是這種「慢」,一種想要細膩一點、精緻一點的慢?這種慢慢來的生活步調會不會才是我們原來的底蘊?會不會將來所有在自己城市枯萎、衰竭的靈魂都會想要來台北重新感受生命?這會不會才是我們對於下一個世代的大華人圈所能提供的最好貢獻?(比方說:你看人家陳綺貞,2009年在大陸就辦了七場演唱會,光北京首都體育館那場就進來了2700名的歌迷,每張票最便宜280元人民幣,最貴則是1380元人民幣,你看看,這是不是很有貢獻的小清新啊!)
會不會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事情,政府的弱化、權威的解構、方向的迷惘、蒼白的成長,到最後所醞釀出來的這種小確幸,反而會是我們未來這一個世代最重要的禮物?從這種「小」、「慢」兩字當中所孕育的新生活型態會是華人世界的最好禮物?我們會因為這種生活型態而發展出新的文化模式進而帶來又一次的成長?按照愛因斯坦的時間理論,未來的結局和故事的發展早就安排好等在那邊,只是現在的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那怎麼辦才好?老實說,我還是不知道,但我想有個故事可以分享給大家。
Katzenstein在他的書中說了一個很棒的故事,他認為,歐洲小國的調整戰略可以透過蛇、青蛙和貓頭鷹的故事來說明。
由於害怕被蛇吃掉,所以青蛙向老鷹討教如何存活?
貓頭鷹簡單而肯定的回答:那就去學會飛翔!
但沒有一個歐洲小國可以像大國一樣的飛翔?所以看起來這好像是個無效的建議。
但青蛙沒有懷疑,就在一次又一次學習飛翔失敗的過程中,它學會了跳躍的能力,最後,這種跳躍的能力讓它得以生存。
小國亦復如此。
所以,為了生存,台灣要繼續學習飛翔,只要能讓我們生存下去、活得更好的主意都不妨一試,因為就算飛不起來,我們起碼也跳得更高了點,不是嗎?
奇怪,我不是要做政治上的清算嗎?怎麼寫到最後又變成這種軟趴趴的文章?果然是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薰陶下的結果,沒路用,只會寫這種小清新的文章,哼!
2013年3月20日
社群搜尋失足、創新精神遠去──Google 老了,比微軟還要老
分享, from Inside, 粉不錯!
精選轉貼 三月 19, 2013
圖片來源:Flickr
朋友跟我說,你那些打算寫的 blog 要是再拖著不寫,拖過 7 月 1 號 Google Reader 關閉了我們就看不到你 blog 了。這個笑話講得很好,所以我決定最近多寫點,我們就從 Google Reader 開始吧。
一、社群化對搜尋的更新與衝擊
Google Reader 的前產品經理在 Quora 回答了關於 Reader 關閉的問題,導致 Google Reader 被關閉的主要原因是 Google Plus。這並不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從 Google 把 Reader 的分享功能強制轉到 Google Plus 之後,很多人都知道,這一天早晚會來。
Google Plus 是一個讓我非常不喜歡的產品,但討論這個產品,必須要從搜尋和社群化的關係說起。幾年前,SNS(編按: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群互動平台)尚未覆蓋到足夠多的人口,那時候搜尋引擎是獲取訊息的重要方式。這個很好理解,人們碰到一個問題,會去 Google 搜尋答案。比如現在這件事,如果幾年之前,人們會去 Google 搜尋「為什麼 Google Reader 被關閉了」。但現在,SNS 已經覆蓋了足夠多的人口,事情發生了變化,現在你應該不會再去搜尋這個問題了,而是會去你常用的 SNS 上,把這條問題貼出去,然後你就會收到很多答案,有一句話的回答,比如「因為Google Plus」,「因為RSS不重要了」,也會有人給你一些連結,這些連結帶著你瀏覽更長的文章,比如Google blog 的官方聲明,或者是我這樣的 blog。
於是,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東西,在 SNS 上向好友提問,會比直接去搜尋更好,得到的答案品質也更高。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 SNS 的關係確定了關注範圍,你和你的好友往往關注在相似的領域,這樣等於他們幫助你擴大了視野,過去你需要讀遍所有的相關訊息,現在不需要了,你沒有讀過的訊息很可能藏在你的好友腦子中,你只需要問就可以了,好友往往能幫你獲得更準確的答案。
Google 伴隨我們走過了網際網路訊息匱乏的年代,進入了這個訊息過度繁榮的年代。現在訊息不是太少,而是過多。從過多的訊息中找到所需的變得比以往更加困難。在幾年前,利用 PageRank 就可以獲得最有價值訊息,但今天這招已經不那麼靈了,一方面實時性訊息更加重要,另外一方面因為需求的多樣性(或者稱之為長尾),任何一個搜尋結果,對於某一個特定的人,都應該有完全不同的排序。而SNS的模式天生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傳統的搜尋不會完全消失,但基於 SNS 的搜尋或者叫做知識共享,必然會奪走傳統搜尋的市占率。對於 Google,這意味著一些本來能賺到的錢會被 Facebook 和 Twitter 這樣的 SNS 賺走,甚至這意味著搜尋引擎這個商業模式增長期的結束。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社群關係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從而大大提高廣告匹配程度,進而提高命中率,帶來更多的收入。可見搜尋引擎和社群化早已密不可分。
Google 對社群化的嘗試很早就開始了,按照時間順序來回溯,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過程。
- 2008.11 SearchWiki:通過這個功能,用戶可以對搜尋結果進行重新排序,這個功能只影響登錄過的帳號,並不算完全的社交搜尋,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 2009.10 Google Social Search:這次是真正的社交搜尋(social search),搜尋結果中整合了 twitter 和 FriendFeed 的好友關係,後來加上了 Google Reader 的好友 Share 結果。如果你跟我一樣是 twitter 和 Reader 的重度用戶,在這個時段會覺得搜尋無比好用,我搜尋的結果往往是朋友分享過的內容,甚至我在尋找一些技術問題的時候,會在搜尋之後去找到分享過我需要內容的朋友直接發郵件討論。
- 2011.3 Google +1:從技術上,這是一個偉大的產品,你的好友在搜尋結果裡面點擊了 +1 按鈕,將來你搜尋的時候就會看到,這會讓每個人的搜尋結果都受到好友關係的影響,從而完全不同又更加精準,這個功能需要有巨大的數據量和計算量支持,而且幾乎實時,在技術上這是令人驚嘆的成就(後來我們知道了,那時候Google已經部署了Spanner了,我猜想正是有了Spanner,Google才有能力支撐這個產品。將來我們有機會單獨談Spanner這個偉大的系統)。可惜在產品上,這不是個好主意。Google的原則之一是「讓用戶盡快離開Google」,也就是說,用戶獲得搜尋結果之後,就離開Google,轉向了目標網站,這是Google價值觀的體現,也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但這個原則和 +1 這個產品發生了衝突,沒有多少人會在點擊搜尋結果離開 Google 之後再回來點一次 +1,這個產品的應用場景出了問題。
- 2011.6 Google Plus:這個Facebook的複製品終於上線了。雖然 Google 自己號稱 Google Plus 有各種各樣的獨創設計,但無一能改變它就是一個 Facebook 的複製品這個本質。
- 2011.11 Google Reader:Reader 被去掉了分享按鈕,換成了分享到 Google Plus。
按照時間線回顧這段歷史,你會看到,最大的轉折點是 2010 到 2011年,隨著 Larry Page 重新擔任 CEO,從微軟來的 Vic Gundotra 被提升為負責社群產品的 SVP,Google 整個變得不對勁了。所謂不對勁,就是從創新走向了山寨,而且失去了應有的品味。作為開發過搜尋引擎的人,我非常能理解社群對搜尋引擎的重要意義,但競爭不應該是通過 Google Plus 這樣的山寨產品進行的。
到目前為止,社交搜尋方面,最像樣的變化確實發生在 Facebook,而不是 Google。Facebook 的 Graph Search 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創新產品。只不過在基礎技術方面,Facebook 比 Google 還有很大差距,前面提到過 Google Spanner,我想 Facebook目前還沒有同級別的基礎設施,所以 Graph Search 仍然還在測試狀態,速度慢,還沒辦法讓所有用戶都用到。
二、Google Reader的金礦
前面說到,2011年之前的社交化測試中,Google Reader 的分享和好友關係都提供了重要的數據。Google Reader 確實始終沒能成為一個大眾產品,但因為其用戶偏向專業和嚴肅,所以其數據質量相當高。這些數據是一個巨大的金礦。
RSS 這個概念過於復雜,難以被普通人理解,不過 RSS 也不應該直接面對普通用戶,它是一個基礎協議,應該被包裝成合適的產品使用。在我看來,Follow 這個動作就是對 RSS 最好的包裝之一,而早期 Facebook 的 Feed 同樣可以看作是對 RSS 訂閱的包裝。
本來 Google reader 加入了好友和分享之後,已經在往正確的方向行進,並且已經有了堅定的數據基礎,但 Google Plus 毀了這一切。隨著 Google Reader 的分享被去掉,Google Reader 的整個社區立刻消亡,人們並沒有像 Google 預料的那樣進入 Google Plus,而是直接選擇了放棄。
到現在來指責 Google Reader 使用者滑坡是不公平的,一個被去掉了最重要的功能,禁止再做社群化嘗試,並且還不斷的被抽調走人手的產品,能維持至今已經是奇蹟了。如果沒有 Google Plus 的影響,讓 Google Reader 順利發展到今天,或許會成為和 Facebook 完全不同的一種社群系統,從而再次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如果是 2003 年,那個剛剛推出 Gmail 的 Google,他們一定會這樣做,遺憾的是 2011 的 Google不會再這樣做了。換句話說,Google 引以為豪的文化已經改變了,這個結論可以從一系列事件看出來,我會在第三部分說到。
雖然沒有了社群化功能,但 RSS 本身的良好設計和 Google Reader 過硬的產品質感,仍然沒有令其喪失生命力,BuzzFeed 說,到目前為止,Google Reader 驅動的流量仍然遠遠大於 Google Plus,原文中有兩幅對比圖,非常令人震撼。著名的獨立 blogger JOHN GRUBER 證實了在他的 blog 上,這個數據是正確的。
沒有了好友和分享功能的 Google Reader 距離普通人更遠了,但卻在無意間成為了一種半專業工具。其使用者中大量是媒體記者、編輯、blogger 等等傳媒相關職業以及一些研究人員。我看過西喬如何創建Designlol(編按:中國設計分享網站)的內容,也看過谷奧創始人gokeeper如何為谷奧挑選新聞,他們都是用極快的速度掃過數百個訂閱源的標題,從中篩選出可能有意義的內容,然後開始仔細閱讀,最終決定是否應該採用,最終形成讀者看到的網站。
不知道當年抄襲谷奧的新浪科技鄭峻是不是也這樣工作,我想應該不是,新浪這類大型媒體有自己的內容管理方式。這就是我說的「半專業工具」的意思,Google Reader 為大量基於 Blog 的小型媒體提供了訊息獲取和內容管理工具,幫助他們用極低的成本完成工作,大型媒體往往有自己的媒體工具,反而不需要這種工具。正是這些半專業的個人媒體,逐漸變成我們每天閱讀的主要內容,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閱讀習慣的變遷,是不是已經從閱讀入口網站新聞,逐漸變成了閱讀中小型個人媒體。這是 blog、WordPress、RSS 和 Google Redaer 的共同貢獻。所以就算是你沒親自使用 Google Reader,間接的,它也在幫助你獲取訊息。
Blogger 們和研究人員對 Google Reader 的用法是這樣的:他們訂閱大量相關的內容源,平時並不會全部讀完,但是在需要知道某些事情時,會到 Google Reader中搜尋,我就是這樣寫的這篇 Blog,這裡面列出的數據和鏈接,多半是通過這種搜尋的方式獲得。換言之,對於這類用戶,Google Reader 不僅是新聞源,還是資料庫。
這種使用方法就直接把Google Reader變成了個性化搜尋引擎,為什麼不直接用Google搜尋?因為內容太多了,多數內容我只要從平時自己積累下來,訂閱過的訊息源中搜尋就足夠了,快而且準確。如果 Google Reader 的分享功能沒被去掉而是繼續加強,並且引導用戶這樣使用,我應該還可以搜尋朋友的分享和朋友的訂閱,那樣的話社交搜尋早就成型了。可是,Google 的短視錯過了這個機會,在決定了關閉 Google Reader 之後,整個社區和用戶群分崩離析,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除此之外,Google Reader 緩存了大量歷史數據,一些 blog 網站已經不在了,但只要輸入 RSS 源,在 Google Reader 仍然能看到。這次關閉之後,這些數據很有可能永遠消失掉了。三年前我曾經寫過,在 Google 的幫助下,大部分訊息將得以永存,沒想到僅僅是三年之後,我們就面臨著如此巨大的損失。
2006 年,人們認為 RSS 和 Blog 圈子的興起會導致媒體和訊息獲取方式發生本質的改變,大量資本投入這個領域,出現了無數家創業公司。但不幸的是 Google Reader 做的太好了,直接導致了這些創業公司們的死亡。到今天 Google 自己放棄了 Reader,這必將造成大量的空缺,暫時沒法彌補。雖然未來會有新的公司再重新開始,但那要是很久之後的事了。誇張一點說,Google 這個愚蠢的決定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會造成人類訊息獲取的空缺,這種空缺不僅僅對於直接用 Google Reader 那些人,還要包括閱讀谷奧之類個人媒體的讀者,他們是間接的 Google Reader 使用者。多麼諷刺,這是一件和 Google 願景完全相悖的事情。
三、曾經 Google 精神的遠去
幾年前,Google 是創新者,它創新、開放,但今天,Google 越來越習慣嚴防死守可能的競爭對手,它不再那麼開放,它開始模仿潛在競爭對手,用和對方完全一致的方式競爭,然後用自己的巨大體量去試圖壓死對方,正像曾經的微軟做過那樣。
有幾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件:
- Google 和餐飲點評網站 Yelp 的糾紛。曾經 Google 和 Yelp 是合作夥伴,但當 Google 收購 Yelp 未果之後,合作停止,Google 開始用爬蟲抓 Yelp 的數據,並且不給來源的顯示在 Google Maps 上。被抗議之後,Google 乾脆自己做了 Google Places 來和 Yelp 競爭。
- Google 擔心移動網際網路和 App 會影響搜尋流量,於是收購了 Android,並且把 Androd 弄的越來越像 iOS,以此來和 Apple 競爭。最早發布的 Android 手機非常像當時的 Nokia,但現在已經和 iPhone 非常像了,並且,Google 毫不在乎和三星這種無良企業合作對抗 Apple。(關於為什麼說三星是無良企業,以後我專門寫,不僅僅是抄襲 Apple 這一點事)
- Google 擔心社交搜尋會影響流量,所以放棄了自己在社交搜尋方向的任何努力,完全照著 Facebook 做了 Google Plus。
- Google 擔心電商網站,比如 Amazon,會成為新的流量入口,所以做了 Google Shopping,甚至還提供了 Google Shopping Express 物流服務。
這些事情都太無聊了。Google 分裂成了兩個,一個是 Larry Page 領導的無聊沒品 Google,持之以恆的用和競爭對手一樣的方式競爭,正如曾經微軟幹過的,當然,他們提供的一切都比競爭對手便宜點,Android 比 iPhone 便宜,Google Shopping Express 比 Amazon Prime 便宜。另一個是 Sergey Brin 的 Google X,更像幾年前的 Google,可惜做出來的產品宣傳意義遠大於實踐,對於不太關心科技(科技不是IT和網路這一點點範圍)進步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創新吧。
在 Larry Page 這邊,你會看到曾經 Google 精神的遠去。Google 不再希望你找到需要的訊息立刻離開 Google,而是希望你一切都在 Google 完成,最好一切都在 Google Plus 完成。Google 不再是 Don't be evil,而是 be evil。Google 不再幫助創業者,而是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壓制創業公司。Google Places 和 Android雖然是在照貓畫虎,至少還是為用戶提供了一些實際好處。Google Plus 大概是 Google 第一個完全為競爭對手而不是使用者開發的產品,它對用戶幾乎沒有好處,壞處倒是不少。我想這樣的產品未來還會再有,這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Google 不再開放,你在 Google Maps 只能看到 Google Places 的結果,不再能看到 Yelp 的,但相反,人們一直認為封閉的 Apple 反而越來越開放,Apple Maps 搜尋結果和 Yelp 提供的數據,Siri 也會使用 Yelp 的結果,Apple 因為自己在網路服務上的弱勢,反而為其他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開放和封閉始終是相對的,在自己的強的部分沒有人會開放,在自己弱的部分則必須要開放。Google 不會開放自己搜尋的算法和邏輯,也不會允許第三方有機會染指搜尋結果頁面,Apple 不會開放授權自己的硬件和操作系統。但 Google 會開放硬件和操作系統,Apple 會開放網路服務。
開放的變封閉,封閉的變開放,整個商業史上一直重複著這樣的變化。事情的有趣正在於此。做為觀察者,我們不應該用貼標籤的方式來分析企業,比如把開放貼給 Google,把封閉貼給 Apple。有人會說,幾年前你稱讚 Google,今天你批評 Google。我認為這才是一個獨立 Blogger 應該做的事,事情變化之劇烈往往超過人們的想像,三年前的 Google 值得稱讚,不幸的是三年之後這家公司變得令人失望。如果僅僅因為當時稱讚了 Google,今天不去批評,那才是荒唐。從 Google Reader 這事上看來,一個企業變化甚至可以在一年內完成。這是令人沮喪又令人充滿希望的事實。
無數的變化正在時刻發生,但至少我們知道,用和競爭對手一樣的方式殺不死對方。無論 Google 怎麼努力,Google Plus 不可能殺死 Facebook,Android 不可能殺死 Apple,Google Shopping 不可能殺死 Amazon,甚至 Google Places 也不可能殺死 Yelp。真正會殺死 Google 的公司,未來一定會存在,雖然暫時我們還不知道它在哪。想想微軟多年來對辦公軟件和操作系統的嚴防死守,卻沒料到網路和行動裝置的浪潮幾乎徹底顛覆了整個 PC 產業。
Google 在年齡上比 Amazon 和 Apple 年輕得多,今年,人們開始說 Apple 缺乏創新,而 Amazon 繼續以花掉自己能賺來的每一分錢的方式來探索極限。令我意外的是,最年輕的 Google 反而悄然無聲的老了,比微軟還要老。
2013年1月16日
又見第一次
是的, 人生買了第一支 htc, 雖然有點莫名, 反正公司的 iphone5給夫人用, 我藉口眼睛不好, 要使用大一點的螢幕.
(今天出了車禍, 眼睛還真給他不好了....)
(昨天通路教父才present Murphy's Law :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之前我也不相信通路會缺貨, 再看mobile01傳出的各種說法與現象, 大哥們的漫長等待確實令人厭煩而不解, 我猜應該是ECN吧!? 新機總有一些事情要解, 等待總比 recall 好!
話說 5" Full HD 的解析度還真是漂亮, 給我的老花眼用是可惜了, 連暗點(or亮點)都找不出來.
桌布也是一個麻煩事, 舊有桌布無法提供如此的解析度, 未見喜樂, 先來煩惱.
手機底部的USB port 外加烤漆防水蓋, 除了不是設計給"手"來開的以外, 發生"斷尾"機率應該不會殘念.
電池容量算是堪用
不過 sense介面也給我這個 htc菜鳥提供不錯的使用者經驗.
堅決不買韓貨@@
htc 加油(不含王雪紅), taiwan 加油!!
訂閱:
文章 (Atom)